尼古拉斯·洛里奇

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[1]
尼古拉斯·洛里奇(Никола́й Константи́нович Ре́рих;1874 10 9 - 1947 12 13)是一名俄罗斯画家、作家、考古学家和神学家。他被一些俄罗斯人认为是启蒙学家[2]、哲学家和公眾人物。
尼古拉斯出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。他是在一个富裕的波罗的海德意志血缘和俄罗斯母亲的家庭。[3]他曾在世界各个地方居住直到在印度喜马偕尔邦去世。
简历
早年生活

Roerich 于 19 世纪末在圣彼得堡长大,1893 年同时在圣彼得堡大学和帝国艺术学院入学。1897 年,他获得了“艺术家”称号,次年获得法学学位。他早期在帝国艺术促进协会工作,并于 1906 年至 1917 年担任该协会的校长。尽管他早期与该组织关系紧张,但他还是成为了谢尔盖·季亚吉列夫“艺术世界”协会的成员;他于 1910 年至 1916 年担任该协会主席。
在艺术上,他是这一代俄罗斯古代最有才华的画家,这一主题与他一生对考古学的兴趣相得益彰。他在舞台设计领域也取得了成功,作为季亚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设计师之一而声名鹊起。他最著名的设计是鲍罗丁的《伊戈尔王子》(1909 年及以后的制作),以及伊戈尔·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《春之祭》(1913 年)的服装和布景。
罗里奇的另一个爱好是建筑。他广受好评的“建筑研究”(1904-1905 年)——他在两次俄罗斯长途旅行中完成了数十幅堡垒、修道院、教堂和其他纪念碑的画作——激发了他数十年的艺术和建筑保护活动。他还为俄罗斯和乌克兰各地的礼拜场所设计宗教艺术:最著名的是圣灵教堂的“天后”壁画,这是女赞助人玛丽亚·特尼舍娃在她的塔拉什基诺庄园附近建造的;以及 1913-1915 年为贡泽乔内寺院设计的彩色玻璃窗。
在 1900 年代(十年)和 1910 年代初期,罗瑞赫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妻子海伦娜的影响,对东方宗教以及神智学等替代(基督教)信仰体系产生了兴趣。罗瑞赫夫妇都是罗摩克里希那和维韦卡南达的吠檀多主义论文、泰戈尔的诗歌和《薄伽梵歌》的狂热读者。罗瑞赫夫妇对神秘主义的投入稳步增加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1917 年俄国革命期间,这种思想被推向了新的高度,这对夫妇和许多俄国知识分子一样,赋予了这种思想以启示意义。神智学、吠檀多、佛教和其他神秘思想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许多画作中,还体现在罗里奇在 1917 年革命前后创作的许多短篇小说和诗歌中,包括 1907 年开始创作、1921 年完成的《莫里亚之花》系列。
美国副总统亨利·A·华莱士是一个与他频繁接触者。目前位于美国纽约的尼古拉斯·洛里奇博物馆是一个主要的研究尼古拉斯作品的机构。
参考资料
- ↑ Wikipedia contributors, '尼古拉斯·洛里奇', 维基百科, 自由的百科全书, 18 March 2016 <-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%E5%B0%BC%E5%8F%A4%E6%8B%89%E6%96%AF%C2%B7%E6%B4%9B%E9%87%8C%E5%A5%87&oldid=39409404-> [accessed 8 September 2017]
- ↑ Электронная библиотек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Центра Рерихов, ПЛАНЕТА «РЕРИХ»
- ↑ Andrei Znamenski, Red Shambhala: Magic, Prophecy, and Geopolitics in the Heart of Asia, Quest Books (2011), p. 157